Taiwan Cen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analysis
2013 Spring 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Conference
2013春季精神分析國際研討會
“不一樣”的精神分析
一次又一次地承認:我很明白,但是沒辦法 …,這種強制性地重複,令人喪氣的’總是如此的相同’,在精神分析的的過程中屢見不鮮。但這系列的講演,你會聽到的不是重複的相同,而是層出不窮的不相同。
哪些不相同呢?不相同的邊緣狀態:介於實際的需求與性的欲望之間的邊緣狀態。不同的情感狀態:女性與男性的情感對象選擇,各自有著不同的無意識邏輯。分離與未分離的不同、小孩的與成人的憂鬱的不同、同性戀今昔的不同。
兩位在學界活躍的法國精神分析師,引領我們穿梭於充滿了驚異、差異的精神分析的迷宮。
講員:
Prof. Jacques André 傑克.安德烈: 法國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
Mme. Catherine Chabert嘉德欣.夏蓓特: 法國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
主辦單位:臺灣精神分析學會
日期:2013/3/5-2013/3/10
地點:台北市復興南路二段35號2樓之1, 吾境思塾
議程:法語演講,全程皆有中文即席口譯。
A、公開研討會
日期
時間
主題
講者
主持人
3/5
二
18:30-18:35
開場致詞
周仁宇
18:35-20:05
Laura ; les confins du besoin
蘿拉:需求當中 性所帶來的限制
傑克.安德烈
黃守宏
20:05-20:20
中場休息
20:20-21:30
綜合討論
3/6
三
18:30-20:05
Logiques inconscientes de la différence : la passion et la jalousie
差異的無意識邏輯:激情與忌妒
嘉德欣.夏蓓特
蔡榮裕
謝昀蓁
3/7
四
Transfert et separation
移情與分離
李郁芬
陳冠宇
3/8
五
"Le grand amour : un type particulier de choix d'objet chez la fille"
偉大的愛情:女性選擇的特殊對象
游佩琳
李詠慧
1蘿拉:在需求當中,性所帶來的限制
蘿拉這位年輕的女子,在會談完畢後希望能留在治療師的診間度過週末,等待下一次的會談;另一方面卻又不肯接受治療師建議以躺椅進行治療,需求與性以不同的比例、面貌出現在治療當中,反映著初期的母嬰關係 ….
2差異的無意識邏輯:激情與忌妒
部份男性受伊底帕斯情結影響,所選擇的感情對象有特殊的先決條件:首先要有一個可以競爭的第三者,其次是這名女子的聲名狼藉,最後是這男子感受到要傾力拯救對方的情感,在無意識運作的起伏跌宕中,激情與忌妒交互出現。
3移情與分離
精神分析的過程中仰賴移情而深入,也可能因移情而中斷,分析有結束的時候嗎?還是暫時停歇而已?這分離的時刻,移情還是像看戲時突然有失火的意外事件般的猛烈嗎?
4偉大的愛情:女性選擇的特殊對象
不同於男性對感情對象的選擇,不同於男性與伊底帕斯情結的關係,女性對情感對象的選擇,有何特色呢ㄍ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?還是終止﷽?更為專一嗎?還是更為矛盾呢?在這專一的特性中,是否遙指著對母親的愛?而這愛當中又有多少不滿足?乃至憎恨呢?這種矛盾的狀態是否使她對對象較少理想化的傾向?我們將與男性的選擇做一比較。
B、內部活動 (只限於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參與)
9:00-10:00
佛洛伊德閱讀:有止盡與無止盡的分析(1937)
”
林怡青
蔡佳妏
10:00-:11:00
11:00-11:10
11:10-12:00
傑克.安德烈、 嘉德欣.夏蓓特
12:00-13:30
午餐
13:30-15:00
傑克.安德烈的個案
題目:憤怒的面容(la violence au visage)
許欣偉
15:00-15:15
15:15-16:30
3/9
六
9:00-10:30
精神分析學會會員的個案
提報者:彭奇章心理師
彭奇章
劉佳昌
李曉燕
10:30-10:40
10:40-12:00
嘉德欣.夏蓓特的個案
陳俊澤
盧志彬
C.跨學門公開演講
3/10
日
9:00-9:10
9:10-10:40
homosexualités dans la cure aujourd'hui
今日治療當中的同性戀
楊明敏
王盈彬
10:40-11:00
11:00-12:00
12:00-14:00
14:00-15:30
L’enfant triste
憂鬱的小孩
呂煦宗
劉心蕾
15:30-15:45
15:45-16:45
16:45-16:55
閉幕致詞
在回給一位美國婦女的信件中,佛洛伊德問對方,所有的跡象顯示這位婦人擔憂的兒子,是位同性戀,但令人不解的是,為何這位母親要避免提到這個詞彙呢?
在歷經了性政治中平權的爭取,對被歧視的抗爭之後,我們可以聽到如下的說法:我的朋友都知道,也都支持我,但我母親不知道…我想讓她知道,但是….
從19世紀到當今,同性戀的議題是以何種不同的面貌出現於治療當中呢?
“當客體的陰影籠罩在自我之上”,是佛洛伊德對憂鬱提出的後設心理學的解釋。我們知道失去了誰,但我們不知道失去了什麼,這些喪失的客體令成人扼腕,乃至憂鬱。
但對於自我的形成、內在客體尚未穩固的小孩,他們的憂鬱是以什麼方式呈現呢?憂鬱的陰影是如何成型、外顯於他們的行為舉止與情感表現呢?